close

下列內容摘自淡水古戰場書面導覽資料...

(1)1026時半:法艦四艘開始砲轟淡水各砲台及滬尾街上,至傍晚才停,歷13小時共計發射一千多發砲彈。白砲台」這個法軍眼中「可憐的小砲台」被夷平,傷亡砲勇三十餘名...

淡水燈塔原建於光緒十四年,燈塔現址同治年間建有砲台(稱為「中崙砲台」和「白砲台」),河堤後方土壘據傳為砲台遺址,中法開戰時因其老舊並且位置過低太近海面,因此趕築油車口砲台,並在此砲台前15公尺堆砂包以吸敵砲彈,砲轟當日它以小口徑舊式砲還擊法艦,無奈火力懸殊,遭密集砲火壓制,這個法軍眼中「可憐的小砲台」被夷平,傷亡砲勇三十餘名。

由於附近水域海象險惡,外國船隻多次遇難於此,因此劉銘傳任內才在1888年設有燈塔,以取代舊燈塔「望高樓」。

今日淡水燈塔重建於民國58年,燈塔下方今日是海洋巡防總局所在地...台北縣淡水鎮中正路一段六十三巷廿號

PS...白砲台現為淡水燈塔

 

(2)103日:法艦派小艇掃除河口佈雷,但引起爆炸,法軍雖因清軍太早引爆而逃過一劫,但之後不敢再犯。當時清軍佈雷的位置即是今「淡水海水浴場舊址」...

從淡水海水浴場舊址遙望對岸即八里挖子尾,兩岸相距不到一公里,稱「口門」或「港門」,這裡和上游的「關渡門」一樣,可鎖扣整個台北盆地進出,都是兵家必爭之地。

中法之戰,為防法艦入港犯台北,孫開華提督以二十艘載滿石塊的舊船,分二批沈其船以塞港喉,並在其上敷設水雷。此舉是發揮了效果,但也折損了淡水港的壽命。

 

(3)1089時:七艘法艦對沙崙和油車口猛烈炮轟準備自今日「沙崙海水浴場」處登陸...

1884108日早上九點三十分,法軍在艦砲掩護下搶灘登陸。以五個陸戰隊中隊(600人),再加上兩個水雷兵分隊每人攜帶一日口糧、十六包彈藥和預備彈夾,在十點開始,目標油車口砲台分二路進攻。清軍利用地形,以「白刃戰」方式破法軍較優越之火力。直到下午一點十分在此由艦砲掩護下登小艇回艦,「滬尾血戰」不到四個小時,即被軍民趕下海。

PS...沙崙海水浴場目前暫停開放

 

(4)10時:法軍陸戰隊搶灘成功,分五隊向內陸挺進,直攻油車口砲台,欲破壞水雷引爆站。至「城岸」前,清勇一齊射擊。然法軍強力槍隊掃蕩,「城岸」上清勇不敢戀戰,次第向中崙作戰線撤退。

近年來因土地大量開發,「城岸」已近絕跡,惟外岸尚留有數處遺跡。

 

(5)11時半左右(中崙白刃戰):法軍攻進林投和黃槿叢生的密林,受到清軍揮刀圍攻,陷入苦戰。駐林子、大庄、砲台山各營則從三面圍攻。今日天生國小操場後面的水溝,就是當時兩軍交戰的中線...

今日天生國小位置,正是血戰時兩軍火線中點,校旁小溪「中崙圳」就是喋血肉搏的古沙場。

台灣罕見以人名為國小校名,天生國小是為紀念汪天生後人捐款助學而得名,此校由1960年建八間校舍為文化國小油車口分校開始,今日新校舍則1973年遷址重建的。汪天生,油車口人出生於中法戰爭那年,務農於天生國小舊舍地方,年輕時也曾任職淡水油車口燈塔,所育五子都是執台灣電池業牛耳之實業家,長子鄭水梯是台灣湯淺電池董事長,也曾捐款建鄭水梯圖書館於今天生國小旁。天生國小目前還是沙崙、大庄和油車口地區之最高學府。

血戰當天法軍原計畫之攻路線,是穿過天生小(台北縣淡水鎮淡海路7226號)上山佔領砲台,但在11點半時於天生國小右側(南)兩軍接戰交火,十分鐘內沿小溪形成一條一公里半的猛烈射擊線,半小時後法軍不支,由右邊防線先垮而敗退下來。

法軍攻敗垂成越不過,主要是輕敵而兵力不足、火力不繼,情報不夠而受困地形,加上清軍的勇、佔利之便。

金針木耳林

「金針」指的是林投,「木耳」指的是黃槿,兩種都是台灣濱海的原生植物,是防風護岸的最佳樹種。其密生成林更是天然障礙,滬尾血戰就讓法軍吃足苦頭。法軍持長槍進入這種密林施展不開,加上清軍掩躲林內敵暗我明,有危機四伏的恐佈感,加上各隊失去聯絡,無法調度指揮,是戰敗的主因。

這種林杸和黃槿叢生的密林,在沙崙和中崙附近尚有部份殘跡可管窺。

沙崙不少老人有林杸葉的童玩草編,作品技術之精可列入民俗藝術之列,另外過去還有編林杸草帽、草鞋,今日它的果實據稱可治糖尿病,非常搶手。

黃槿,俗稱樸仔,台灣人做草仔粿都用它做墊背,因此都叫它「粿葉仔」。黃槿是台灣漁村的鄉土土樹。

黃槿葉形頗似木耳,而林杸葉葉緣有刺針,而葉形也如金針,這種南北貨在早年貧窮的漁村是難於吃到的,因此戲稱它「金針木耳」有望梅止渴之趣。

 

(6)1145分:法軍信號兵登上舊燈塔(望高樓),發出「請求撤退」信號...

嘉慶元年(1796)淡水之街民、船商集資在此建石砌燈塔,燃花生油以其火光導引船隻入滬尾港,是本島第一座燈塔,也是唯一民建燈塔,與望高樓同時矗立之「望高樓碑誌」,今日仍嵌於福佑宮內牆上。

此燈塔西方船隻稱它為「黑燈塔」,可惜此一地標物日治時已荒廢,戰後石材被拆充作雕堡礎石,原址蕩然無存。中法戰爭時此燈塔尚在,108日登陸戰當日中午1145分,一名法軍號兵曾爬上燈塔頂端,用手臂發出信號「彈藥用罄,損失慘重,我們非撤退不可!」於是法軍發出撤退命令。

在中法戰爭時,其西側後方有俗稱「黑砲台」的砲壘,今日附近居民乃稱現在兵營所的位置為「砲台」。

PS...望高樓原址應在沙崙漁人碼頭第二入口附近

 

(7)蘇府王爺廟(又稱油車口忠義宮、水陸廟)...臺北縣淡水鎮中正路一段32

蘇府王爺是油車口地區的古廟,今日仍是淡水地區最大的王爺廟,農曆九月初九是其祭日,也是油車口年例拜拜日,有送王船的習俗。

蘇府王爺原先由沿海漁民於清康熙五十八(1719)年由唐山迎奉來台,寄奉於本地民宅後,因威靈顯赫常為村民消災解厄而香火漸盛,於咸豐年間由村民聚資建廟,附近營兵也來供奉。

中法「滬尾血戰」時,本廟王爺據傳也顯靈助陣,拒退西仔兵。戰後,砲台守軍除定期來廟祭拜,提督章高元也於光緒116月(1885)獻「威靈赫濯」匾額,今仍懸於廟內。

民國48年,因淡水漁獲豐收,居民再度改建,近年來幾經修改,民國72年大規模整修,而成今之華麗廟貎。

油車口地名之由來,乃因乾隆時郭姓在東勢建有「榨油坊」(俗稱油車)而得名,淡水開港之後本地漁民因識港道,常兼作領港人,而被洋人稱為「領港人村」。(摘自...淡水古戰場&淡水旅遊地圖書面導覽資料)

 

(8)萬善堂清勇墓碑

沙崙地區的百姓公,大庄的萬善堂都有清勇湘軍的遺骸。

「萬善堂顯應公」昔稱大眾廟,是大庄地區的信仰中心之一。今日高爾夫球場為昔日清軍營盤所在,清軍若客死在台灣則葬在其北方山崗之墳場,光復後台灣高爾夫球場一再擴充規模,清塚所出之無主骨骸都移奉於此,其中有不少清軍,而光緒11年(1885)立碑的湘勇收有29人之多,當與中法戰爭有關。他們大都長沙府寗鄉縣人,部份還有「定字左營右軍」等部隊名稱,也有五個有「大人」稱銜。

萬善堂於民國68年建廟,72年擴建而成今貎,遺憾的是此廟不以農曆820日(滬尾血戰日)為祭祀日,而以農曆7月底(通常是728日)為祭日,儼然成為有應公廟,而且也未獲正式寺廟登記,對這些當年渡海保台埋骨異鄉的戰士得此待遇,台灣人是相當虧欠的。

 

(9)偕醫館

戰爭期間,淡水的馬偕牧師雖然以偕醫館醫治受傷的兵民,但仍有人懷疑宣教師與信徒勾結法軍,而出現迫害教徒、焚毀教堂的事件。事後,劉銘傳撥款10,000元賠償重建艋舺、新店、錫口等6座教堂。(摘自...國立台灣博物館 - 西仔反清法戰爭與台灣特展http://www.ntm.gov.tw/ntm_old/)

 

1884年中法戰爭 - 淡水古戰場簡介...滬尾血戰

妹妹 / Xuite日誌 / 回應(0) / 引用(0)
沒有上一則|日誌首頁|沒有下一則
回應